科技落地处,乌鲁木齐智慧公厕的便民实践

宿迁创美
2025-07-18

  在乌鲁木齐沙依巴克区友好北路八楼车站旁,一座白色外观的公厕前,市民张小莉刚推门而出,身后的长方形机器人立即启动——高压水枪与毛刷精准冲洗地面,热风烘干同步开启。70秒后,厕位洁净如新。“没有异味,连消毒水味都闻不到。”她感叹道。这座占地16.5平方米的智慧公厕,正悄然改变着乌鲁木齐市民的日常体验。

  一、机器人保洁:卫生革命的“幕后工作者”

  当使用者离开厕位约1分钟后,白色外壳的保洁机器人自动启动工作程序。通过两段式深度清洁(高压冲洗+热风烘干),地面干燥率达到80%,从根源上解决了公厕湿滑的安全隐患。更关键的是,机器人搭载的紫外线消毒功能使清洁度高达95%,真正实现“一客一打扫”的卫生标准。

  这套系统不仅保障了卫生质量,更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。管理员只需定期巡检,即可同时管理多处公厕,使24小时无人值守成为可能。市民杨红珍在体验后直言:“干净无异味,这才是公共服务该有的样子。”

乌鲁木齐智慧公厕

  二、全市一张网:智慧服务的立体触达

  乌鲁木齐的智慧公厕建设早已超越单点试点。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,全市公厕已形成互联互通的服务网络:

  无接触服务链:入口处的人脸识别取纸机(10分钟内限取一次)与离座自动冲水洁具配合,全程避免接触感染,节水率高达60%

  智能引导系统:LED屏实时显示厕位占用状态(红/绿指示灯)及氨气、硫化氢浓度等环境数据,市民无需敲门即可快速定位空闲厕位

  云端导航平台:“寻公厕”微信小程序整合全市公厕位置、厕位数及环境评分,自动推荐最优选择,日均服务超2000人次的大巴扎景区公厕已实现清洁频次动态调整至每小时1次

  这套智慧网络让城市管理更精细。热力图显示不同区域使用率差异后,郊区低客流公厕改用定时巡检+远程监控模式,资源调配效率提升40%。

  三、乌鲁木齐智慧公厕技术内核:让管理“看得见,管得准”

  支撑这些便民功能的,是一套由物联网与大数据构建的智能管养体系:

  乌鲁木齐智慧公厕的智能平台,通过天花板的五合一传感器实时采集PM2.5、温湿度、氨气等数据。一旦数值超标,系统自动启动除臭杀菌设备,并向管理员手机推送告警,要求15分钟内到场处理。

  在能耗优化方面,系统基于客流量预测自动调节设备运行:夜间关闭闲置区照明空调,单座公厕年省电约5000度;耗材配送则根据纸巾、洗手液使用速度智能计算,减少60%库存浪费。

  最新引入的自发电门锁感应器技术,更彻底解决了厕位监控的供电难题——利用把手旋转时的机械动能即时发电,通过Sub-GHz无线协议将门状态同步至50米外的指示灯。红绿双色显示“有人/无人”,200毫秒内完成状态更新,安装30分钟即可投入使用。

  四、城市温度:方寸之间的民生答卷

  乌鲁木齐智慧公厕的意义远超技术本身。当宿迁创美等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浪潮时,这些16平方米的空间正成为城市进化的缩影:

  沙依巴克区市政市容负责人指出:“公厕的便利化、智慧化、人性化,体现的是基础设施与时俱进的决心。”乌鲁木齐智慧公厕厂家

  从第三卫生间的母婴护理台、安全抓杆,到装配式建筑实现的8级抗震、10级抗风性能,细节之处彰显对特殊群体的关怀。正如在天津站新公厕充电的旅客赵师傅所言:“又凉快又干净,还有插头充电——城市环境真是越来越好了。”

  五、未来已来:智慧公厕的进化方向

  当前乌鲁木齐正加速兑现2025年新增150座公厕的承诺,而智慧化升级路径也日益清晰:

  1. 感知延伸:将自发电传感、环境监测模块向全市公厕覆盖,构建全域物联网络

  2. 服务融合:探索公厕与充电站、便民服务箱等设施的集成化布局

  3. 数据赋能:深化客流预测模型,实现保洁、能耗、耗材调配的全局优化

  当保洁机器人的嗡鸣声在街头响起,当手机寻厕成为市民习惯,乌鲁木齐用200座智慧公厕证明:技术最好的归宿,是在人间烟火处悄然生长——而这场静默的变革,正从一方洁净的厕位开始。
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